昨天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关于死亡话题的文章,大概意思是几个伟人怎么看待死亡,以及他们是如何安排自己身后事的。看完之后思考了一会,决定记录一下我对于死亡的一些看法。

在很多地方的很多时候,“死亡”一直都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,人们自己不会谈论它,也不允许别人谈论它。在我看来,这真是一种很自私的行为,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,死亡也不会因为人们的谈论而提早或者推迟到来。死亡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,是永恒不变的规律,跟我们说不说它有什么关系?我这样说,无非就是想说明我身处的环境和时代,对于死亡的理解、教育是很不完全的。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,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其对于死亡的理解深度上。
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,我不相信有来生、灵魂、轮回这样的东西,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建立在肉体之上的,正如马克思说的,“意识是人脑的一个机能和属性”,没有了物质,什么都是白搭。所以,人活着才是人,死了就变成一个物体,臭皮囊而已。
至于“人死了之后去哪里”,我的回答是哪里也不去,死了就是死了,意识和思维都随着脑死亡一起消散,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。我认为,诸如死后去了哪里哪里,还能在转世之类的想法,不过是对于死亡的恐惧的另一种体现而已。
前不久和舍友聊人生的时候聊起这个话题,他说“其实我并不怕死,只是怕疼,如果死亡真的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,那我也许就会害怕了吧”。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,要是死亡的过程一点痛苦都没有,那就没有那么多人惧怕死亡了。当然,我们惧怕死亡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:死亡就意味着我们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,再也见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了。这点上,确实是很值得可惜的,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?人终有一死,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它。
死亡的感觉究竟是什么样的?科学上对此做了不少研究,主要是对那些从濒死状态下抢救回来的人的采访。几乎所有的人在最后的时候都会出现幻觉,这主要取决于个人脑部的活跃程度,脑部发达且活跃的人,出现剧烈的幻觉的概率会增加。
除去离奇的死亡过程不谈,正常情况下人的自然死亡分为两种:脑死亡和心脏停止跳动,有的人先脑子死,有的人先心脏死。根据已有的研究,前者会舒服一点:脑子一死就什么感觉不到了,意识完全消散,最后的感觉可能只有眼前一黑;后者的话,由于心脏死的时候脑子还在工作,所以人会觉得各种难受,喘不上气,浑身冰冷之类的,总而言之,就是你自己会知道自己正在慢慢死去,想想就痛苦。好在,这种感觉一般只会持续2~3分钟,然后人就彻底凉凉。
我认为,如何对待死亡也是一个人重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一。老子曾经说过,不知生,焉知死。现在我把它改成:不知死,焉知生,也非常合理。只有正确理解了死的意义,才能懂得生的价值。从哲学上来看,生死是对立统一的,置之死地而后生,置之亡地而后存,两者必定同时存在着,并且在某些时候还能互相转换。
说不怕死那是不可能的,我自己倒是很矛盾,想入非非的时候,有时候怕死,有时候又不怕,完全和我当时的心境有关。我经常提醒自己(也不知到这样合不合适),怕死没有用,怕死没有用,但那出于生命本能对生的向往又不允许我不怕。唯一能解决这个矛盾的,就是要活出精彩的一生,找到自己生命中的“火花”,践行自己的理想。也许到那个时候,我才会对死亡有更深的理解吧。
说了这么多,或许我这个年纪谈死亡还是太早了点,也怪我有想入非非的毛病,什么都感兴趣去思考。不过嘛,这也是好事,n年后自己快挂的时候再来看看这篇文章,应该也能找到些许安慰吧。
最后以一首17世纪英国诗人克莱尔的十四行诗来结束这篇文章:
译文:

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,
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;
新人尚不可知,故旧早已逝去;
躯体有尽时,灵魂无绝期;
读者啊,趁生之欢愉,快与时间同行!
共赴永恒的生命!

原文:

You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in death,
You witness the breath before death turning into the air after death;
The newcomers are still unknown, the old days have long passed away;
When the body is exhausted, the soul has no end;
Readers, take advantage of the joy of life and walk with time!
Let’s go for eternal life together!

摘录自保罗卡拉尼什的书《当呼吸化为空气》